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因此在收官之年建立并实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是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的。今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聚焦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出短板,普遍建立并实施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措施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贵州省江口县:健全和执行好监测识别机制,及早发现和认定易返贫致贫人口。
贵州省江口县探索建立了“防贫监测预警保障”长效机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一方面,江口县建立监测机制,摸清对象底数:
一是锁定监测对象。针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目标2019年已实现全部脱贫)、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户、有致贫风险的非贫边缘人口,把其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突发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重点人群纳入监测对象,实现对全县监测对象精准掌握。
二是明确监测程序。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等监测对象,采取“群众申请、入户调查、部门比对、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审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备案”程序进行识别;对因灾、突发大病、突发事故等监测对象,采取简易程序及时纳入予以扶助救助。同时,以村民小组、易地搬迁点楼房为基本网格单元,明确网格员逐户开展走访摸排,定期了解监测对象家庭生活及就医就学情况。
三是建立监测台账。通过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逐级、逐户进行研判,全面摸清 “四类”重点监测对象底数,建立监测对象台账。另一方面,江口县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动态管理:
一是动态预警。按照“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对重点监测对象,落实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三支队伍”每月进行走访对比,定期了解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就医就学、住房饮水等情况,按照识别程序,常态掌握监测对象变化情况。
二是分类标识。对录入系统的重点监测对象,根据家庭收支、生产生活、因病、因学、因灾等方面情况,按照“返贫致贫临界户”“返贫致贫边缘户”“返贫致贫监测户”进行分类管理,实行红、橙、黄“三类标识”管理,逐户制定防贫方案、提出保障评估报告,形成“一户一报告”。同时,将评估报告录入管理台账,实现标识清、底数明、措施实,常态化监管。
三是责任包保。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有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对未脱贫人口实行31名县级干部和690名乡科级干部“1+1”包保帮扶,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监测对象由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负责,实时监测家庭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相关困难,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河南省:健全和执行好风险评估机制,有效排查易返贫致贫人口存在的问题隐患。
河南省建立了“一核实三监测五精准”动态监测预警与救助帮扶机制,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致贫情况的发生。
“一核实”即动态核实核准贫困地区人口基本健康状况。即以县为单位,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等有关规定,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对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其他重点人群,认真组织开展年度健康体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将相关人群体检结果、治疗情况和健康信息录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并同步反馈同级扶贫、医保等部门,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各地卫生、医保和扶贫等部门要更新贫困人口健康信息数据库,将新识别的患病贫困人口及时录入数据库精准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及时更新、动态管理。
“三监测”一是要做到对贫困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及其他户开展因病监测预警,防止出现新的因病致贫返贫;二是对基本医疗核心保障要素开展动态监测。这里的“核心保障要素”包括对县域医疗机构“三个一”、人员“三合格”、服务能力“三条线”情况实行动态监测;依据全省贫困人口参保信息管理平台对贫困人口实际参加基本医保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对贫困人口健康扶贫相关政策督查巡查、考核、审计和督导调研发现问题及其整改落实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三是对贫困人口基本健康状况、30种大病专项救治情况、健康扶贫爱心小药箱配备情况等健康扶贫核心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五精准”即做好“五个精准”健康管理服务。分别是识别精准,全面摸清贫困地区人口基本健康状况,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实施精准识别、系统标识,确保扶贫帮扶对象精准;诊断精准,对贫困人口健康状况、体检结果和治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确定患病病种、病因和病程,为精准分类救治创造条件;精准治疗,县域定点医疗机构要结合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实施分类救治;精准管理,严格按照贫困人口健康管理“十个一”工作法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精准服务,贫困人口在县域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住院免交押金”和“一站式”就医结算政策,县域定点医疗机构要为贫困患者提供就诊指导、引导、咨询等便民服务。
三、山西省:健全和执行好事前预防机制,提前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为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山西省采取就业补贴、金融支持等系列有力措施,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了针对性帮扶。
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对边缘易致贫户中,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对其申请的扶贫小额信贷,享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等的支持政策,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贴息等。
技能培训补贴。边缘易致贫户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及免费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取得证书的,享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等的支持政策,按规定给予培训机构补贴。
就业补贴。监测对象外出务工就业的,可在户籍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自主申报就业地、就业时间和就业收入,承诺提供情况真实的,按规定落实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或求职创业补贴。
扶贫公益岗位补贴。可通过开发农村保洁、保绿、治安、护路、护林、护水、防疫等公益性岗位,给予监测对象,每户安置1人的稳定就业扶持。
以工代赈方式支持。各贫困县在制定年度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实施方案时,要大力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组织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就业,并及时兑现劳务报酬。
四、河北省魏县:健全和执行好事后帮扶机制,及时落实救助兜底等保障措施。
当前,要织密编牢农村社会救助保障网,压实县乡村各级的救助责任,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
2017年,河北省魏县率先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防贫保”试点。县财政拿出400万元作为精准防贫保险金,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县10%左右的农村人口设立保险。建立完善了“财政投入、群体参保、基金管理、社会经办、阳光操作”的救助机制,并逐步在河北全省予以推广。
魏县采取两种方式来核定防贫救助对象,一是自上而下,即根据大数据分析,确定医疗、就学、灾情等方面的支出预警线,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一旦被监控到某项支出超了预警线,相关单位随即启动跟踪程序,落实帮扶措施;二是自下而上,即有可能陷入贫困的人口在基层组织的帮助下,逐级向上申请。有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救助补偿标准,对确定的防贫救助对象分类实施救助。
防贫救助对象核定后,保险公司入库勘察核算,并对防贫救助对象发放保险金,保险金“多退少补”,余额结转下一年度。今年以来,魏县又进一步扩大范围,将因产业、因就业两种易致贫、返贫因素纳入防贫保障范围。他们通过市场化手段,采取保险公司自负盈亏的方式,成功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
五、甘肃省陇南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促进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
防止返贫致贫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需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甘肃省陇南市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重中之重,构建起“长短结合、大小互补、种养相融”的农业特色产业矩阵。
在发展方式上,陇南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田埂地垄等“零星”地块“点瓜种豆”,利用空闲场地、庭院角落“养蜂养鸡”,灵活多样发展“五小”产业;组建市县区富民公司,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三变”改革、土地流转等方式,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科学管理,打造了一批百亩试验园、千亩产业带、万亩示范区,培育重点龙头企业249家。还引进一批企业落户陇南,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在政策扶持上,陇南在积极争取国家、省上资金支持的同时,市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县区完善配套设施,协调金融机构发放产业贷款,让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农技指导员、每户贫困家庭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在品质提升上,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引进新优品种、改良老旧品种,强化日常科学管护,打牢产量质量双提升的“底板”。
在销售畅通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田间与餐桌的“无缝”对接。疫情期间,陇南发展同城配送,推进消费扶贫,汇集四面八方的力量助农增收,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小循环”和陇南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境外的“大循环”互补发展格局。
在品牌打造上,陇南组团参加全国、甘肃省重大节会,举办各类产销对接会、产品博览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特别是陇南积极探索“贫困户+村合作社+乡镇联合社+龙头企业”的“宕昌模式”产业带贫机制、“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嵌入到了产业发展中,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共有 条评论 我对小编说